3-1 孔子谓季氏,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”
【CN】3-1 八佾是天子才能观赏的代表国家精神的舞蹈,季氏是卿大夫却在自家享用,这种事情都做的出来,还有什么做不出来呢?
3-2 三家者以雍彻。子曰:“相维辟公,天子穆穆,奚取于三家之堂?”
【CN】3-2 三桓家里宴席结束时竟然奏起《雍》来。这本是天子所用的国乐:诸侯恭敬地立在两边礼敬天子,天子神色庄重地从中间走过,这三家卿大夫如何能用这样的礼制?
3-3 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
【CN】3-3 礼乐都该是以仁为核心的,如果仁的精神没有了,礼乐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?
3-4 林放问礼之本,子曰:“大哉问。礼,与其奢也,宁俭;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。”
【CN】3-4 林放问礼的本质。孔子说:” 这个问题太大了!如果只就礼仪说,与其铺张浪费,宁可朴素却隆重;就丧礼说,处理地不要太轻率,最好能有悲戚的态度’。
3-5 子曰: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.”
【CN】3-5 文化落后的边疆部落即使有部落首领,也不如亡了国的中原文明。
3-6 季氏旅于泰山。子谓冉有曰:“汝弗能救欤?”对曰,”不能。”子曰:“呜呼!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?”
【CN】3-6 季氏要去祭拜泰山。孔子问冉有说:”你没法改变这件事了吗?”冉有说:”我做不到。” 孔子无奈的说:”哎,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?林放尚知尚礼。”
3-7 子曰:“君子无所争。必也射乎,揖让而升,下而饮,其争也君子。”
【CN】3-7 君子与人无争,与事无争。就比如比赛射箭这件事,开始时,先行礼,让对方先行;结束时对饮,一个口称领教,一个称承让。这就是君子之争。
3-8 子夏问曰: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为绚兮。何谓也?”子曰:“绘事后素。”曰:“礼后乎?”子曰:“起予者商也,始可与言诗已矣!”
【CN】3-8 子夏问孔子: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为绚兮”,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?(怎么有过分之嫌?)孔子回答说:是为了让你看见绚彩的图绘后是干净的素底。子夏继续问:礼的后面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底呢?(意为仁)孔子说:子夏给了我启发。终于可以跟你谈诗了。
3-9 子曰:“夏礼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。殷礼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文献不足故也。足,则吾能征之矣。”
【CN】3-9 孔子说,夏的文化,我能说出一二,但杞国(夏朝子孙被周分封的诸侯国)保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不足以让我整理成册;殷的文化,我能说出一二,但宋国(商朝子孙被周分封的诸侯国)保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不足以让我整理成册。如果他们保留的资料完整,那我就也能着手整理了。
3-10 子曰:“禘,自既灌而往者,吾不欲观之矣。”
【CN】3-10 禘礼(祭祀礼拜天地神明),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禘的酒后,心里就不再恭敬,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。这种情景,我实在看不下去了。
3-11 或问禘之说,子曰:“不知也。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诸斯乎?”指其掌。
【CN】3-11 有人向孔子请教禘礼的精神说法,注意事项等等。孔子答复说:“我不知道啊。知道禘礼的精神说法的人,看天下一切事物,都像看这里一样简单。” 说着指了指他的手掌。
3-12 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“吾不与祭,如不祭。”
【CN】3-12 祭祀要仿佛被祭祀的人真的在现场。祭祀神明也要仿佛神明真的在现场。如果我有事不能亲到,请别人代祭,这就没有诚意了,跟不祭没什么区别。
3-13 王孙贾问曰:“与其媚于奥,宁媚于灶。何谓也?”子曰:“不然,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”
【CN】3-13 王孙贾问孔子,俗语说”与其向家神献媚,还不如跟专管记录家里功过的灶神献媚呢”,这是什么意思呢?孔子回答说,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,如果品行不端得罪了上天,跟谁祷告都没有用。
3-14 子曰:“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。吾从周。”
【CN】3-14 周朝的文化集夏、尚之大成,重视人文文化。我愿意延续周朝人文文化的路线。
3-15 子入太庙,每事问。或曰:“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?入太庙,每事问。”子闻之曰:“是礼也。”
【CN】3-15 孔子在太庙里参与祭祀事宜,每件事都要问。有人说:”谁说那个邹城人懂礼啊?来到太庙,什么事都要问。”孔子听到后,说到:”这就是礼啊 “。
3-16 子曰:”射不主皮,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”
【CN】3-16 比射箭的时候,我们只看中不中红心,而不看是不是把做箭靶的牛皮射穿了。因为力的考量是另外一科。自古以来,都是这样。(同样的,一个人够不够道德的标准,也不看他事功的成就。因为机会对每个人而言,都有不同。)
3-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。子曰:“赐也,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。”
【CN】3-17 子贡想要去掉告朔之礼的蒸羊羔。孔子说:子贡啊,我知道你是爱惜那只羊,这本来没什么不对,但我更主张不要省去,以维系礼的精神。
3-18 子曰:“事君尽礼,人以为谄也。”
【CN】3-18 孔子说:我对待鲁君尽礼,别人认为我阿谀逢迎。
3-19 定公问:“君使臣,臣事君,如之何?”孔子对曰: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。”
【CN】3-19 鲁定公问孔子:”要怎样做才能让君王使得臣子,臣子对君王尽忠?” 孔子回答说:”君王以礼对待臣子,臣子就会对君王尽忠。”
3-20 子曰:“关雎,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”
【CN】3-20 孔子说,关雎,喜悦却不过份,哀怨也不过份。
3-21 哀公问社于宰我,宰我对曰:“夏后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,曰使民战栗。”子闻之曰: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
【CN】3-21 鲁哀公问宰我社稷坛与历史的演变问题。宰我回答说:”夏朝种植松树,商朝种植柏树,周朝种植栗树。听上去像使民战栗。” 孔子听了后回答说: “ (虽然种植栗树却实不是什么好的选择,但)既然已经是这样了,也没什么好说的了。”
3-22 子曰:“管仲之器小哉。”或曰:“管仲俭乎?”曰:“管氏有三归,官事不摄,焉得俭?”然“则管仲知礼乎?”曰:“邦君树塞门,管氏亦树塞门;邦君为两君之好,有反坫,管氏亦有反坫。管氏而知礼,孰不知礼?”
【CN】3-22 孔子说:”管仲的器局还是太小。”
有人问:“管仲节俭吗?”
孔子说:” 管仲有三归之堂,管事上也不知削减冗员,哪里算得上节俭了?”
“那么管仲知礼吗?”
孔子说:”齐君在门前设塞门屏风,管仲也在门前摄屏风;齐君为了外交之用,在宫殿里设反坫之坛,管仲也在家里设反坫之坛。如果这样还算他知礼,谁不知礼呢?”
3-23 子语鲁大师乐曰:“乐,其可知也。始作翕如也,纵之,纯如也,皦如也,绎如也,以成。”
【CN】3-23 孔子与鲁国的大师乐讨论音乐的原理。说:”音乐的原理大概可以了解:刚开始的时候,轻轻发生,慢慢舒展;跟着由小而大,但是很纯正;等到高潮的时候,慷慨激昂,庄严肃穆;结束的时候,余音绕梁,幽幽未尽。这便是成功的音乐了。”
3-24 仪封人请见曰:“君子之至于斯也,吾未尝不得见也。”从者见之。出,曰:“二三子何患于丧乎?天下之无道也久矣,天将以夫子为木铎。”
【CN】3-24 仪这个地方的管理国界的人想要请见孔子,说:”所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到这里,我都能见,你们的老师尽管很伟大,我自然也是可以见的。”孔子的弟子们就让他见了孔子。出来的时候,他说:“ 你们这群小子大可不必担心文化的衰落。天下乱了这么久,文化凋零至此,上天降生了孔子,孔子就是警惕世界的木铎。”
3-25 子谓韶:“尽美矣,又尽善也。”谓武:“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”
【CN】3-25 孔子说,绍乐(舜乐)尽善尽美;武乐(周武王时的音乐)尽美不尽善。
3-26 子曰:“居上不宽,为礼不敬,临丧不哀,吾何以观之哉?”
【CN】3-26 领导对待下属不知体恤,不宽厚;不知礼敬;遇到不幸以及他人过世,没有半点哀戚之情。这个样子的社会,还有什么可观的?